大學生互聯網創業失敗的9個教訓—2年實際孵化工作的總結
簡單背景:
11年開始做大學生創業孵化工作,接近2年的孵化工作中,我前后孵化過的大學生團隊有16個,成立6個月后存活的有7個,成立1年后存活的僅有4個,其中一個被技術收購了、一個沒融資但實現了收支平衡、一個苦苦支撐著馬上能獲得天使了、最好的一個馬上就A輪融資了。
12個失敗項目和4個相對成功案例,總結出來9個大學生創業失敗的教訓:
1、學生創業不要做上下游對接很重的產品
云端科技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項目,目標是幫你的錢包瘦身,將所有的優惠卡、會員卡、積分卡都放到一個app上??墒琼椖孔詈笫×?。原因是:這是資源導向性的項目。他們相當于商家和消費者之間的橋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這點已經很難做,更何況他們需要大量的商家在你的app上登記、更新。而后者偏偏是需要大量社會資源,大學生往往無法憑借“努力”就能補上的短板。
所以,大學生項目一般應該只做對接一類用戶。比如,國外的Facebook最初只做大學生,國內很有前景超級課程表也是只針對大學生。
2、如果你創業方向不是你的興趣愛好,請謹慎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行話也有說“隔行如隔山”。最靠譜的學生項目首先是源自創業者的興趣和愛好。一個不愛看書的團隊,做的卻是書友間的興趣社區;一個自己不玩游戲的人,卻異想天開做游戲。真正進入一個行業,需要時間成本,了解新概念、了解用戶習慣、了解潛規則。
大學生階段,大部分學生對“產品”的掌控設計能力、對“人性”的理解尚未形成系統的知識。憑著一股熱情,大家應該從最熟悉、最經常接觸的方面入手,發現過程中很麻煩、很不便利、很難堪的地方,利用互聯網、科技的方式來優化這個過程,使大家(用戶)的生活更加美好。
3、人員穩定性是學生團隊的最大殺手
在團隊的最初最關鍵的6個月,有超過一半以上(9/16)的團隊發生人員變更。回想文章開頭的那個數據:創業6個月后失敗的團隊數(9/16),冥冥中感覺還是有關系的。我們通過觀察可以了解到,團隊某個成員因為個人發展目標并不在此,6個月或者一學期過后,他們會由于現實的壓力(保研、考研、工作、)而選擇放棄和離開。由于這些成員承擔著項目某一重要部分,而導致項目不得不中止。除非,團隊本身的執行力很高,6個月以內已經做出產品。這個很難,詳細看第4點。
4、第一次做項目?別想多了,就當積累經驗吧
最初的時候,我認為大學生能夠憑借自身的學習能力,即使是第一次做項目也能創業成功。但事實告訴我,學生缺乏經驗是最主要的原因。具體表現有:進度無法保證、時間表無限延后,一個學期(半年)都沒做出一個demo(演示產品),從而團隊心思散渙,進而團隊解散。16個項目中,有7個團隊第一次做項目,最后僅有1個團隊存活(XL-View)。即使這個存活的團隊也不是一帆風順,期中曾發生一次團隊震蕩,幸好負責人和我及時地重組團隊。
所以,想參加創業團隊或者組建創業團隊的同學,看看你這個團隊以前是否都有集體項目經驗(不是學校那種創新實踐項目),而是有否承接過外包、有否做過別的項目轉型而來。如果沒有,你又很想在這個團隊中共事,先別太心高氣傲,第一個項目,先練練手吧。
5、 社交、電商和平臺
太多同學都有一個美好的愿景,但這個愿景也是他們當前的目標。這造成了愿望太美好,現實太骨感,無法實現。他們描述項目最常見的三個詞“社交、電商、平臺”,沒有一個項目天生就該如此,這3個詞只是你以后發展的方向。
任何的愿景都是一步一步疊加而成的。Facebook當初也只是一個Facemash(比比兩個人中誰更漂亮),沒有社交、沒有分享、沒有登錄。只有2個按鈕,A漂亮還是B漂亮。Facebook也是在這個的基礎上一次一次的迭代、改善、改版做出來的,Twitter同樣也是。這些故事都可以網上搜到。
缺乏將愿景細化成一個核心功能真正落地的能力。只做一個核心功能,能夠使你集中力量把這個功能做到最好,一個100%優秀的功能,無疑比10個10%的功能更加吸引人。
6、優雅地死去
新產品出來前后的運營是大學生很大的薄弱點,他們會問怎么告訴你的用戶呢?
一個百萬PV的網站,用戶并不是天生的。微博火的時候,去利用熱點新聞吸引眼球、去做微博應用然后想辦法上首頁,新浪騰訊2家都多少流量了;微信公眾賬號自動回復功能編寫了幾百個條;各大論壇、貼吧刷帖,老被刪就去摸GM的上線習慣利用時間差發帖多存留點時間……
“優雅的”學生團隊連去開水房貼上溫馨提示并附上二維碼都不愿意去做。他們守著他們的網站,等待用戶的上門。這些臟活、累活,不屑于去做,那些邪門歪道你們更加鄙視(不提倡呵呵),那么你們憑什么而活?
7、活著,比一切都重要
大學生們一直幻想著這個事情:坐在電腦前,埋頭苦干幾個月,做出一個驚世駭俗的產品,用戶蜂擁而至,投資爭先恐后?;蛘哒f,不愿意賺錢,也未曾想過要賺錢,認為只要用戶多,以后肯定有盈利的方法。問題是,你能活到以后嗎?
你可以不要冠冕堂皇的辦公場地,但一定要找到一個能夠擠下你團隊辦公的小地方;你可以鄙視各種作秀的創業比賽和電視節目,但一定要抓緊每一次能夠給公司帶來收入的機會;你可以不拿工錢,但一定要推出一些服務來賺錢,即使是小錢。
因為每一分錢,可能幫你解決一個難題。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但你連用錢就能解決的問題都解決不了,你又如何能解決更難更復雜的問題呢?
8、前途十分美好、市場非常宏大
兩年來,收到無數來自全國各地大學生的郵件,最常見的一封郵件就是只有一行字“我的想法/產品前途十分美好、市場非常宏大,請問可以獲得XXX支持嗎?”這里要吐槽兩點,一是憑什么是“美好”、“宏大”的?數據呢?行業呢?證據呢?另外,往往大學生項目存在深深的臆想中,沒有找過客戶、沒有跑過市場,在學校里在電腦前YY。
二是,如果你要尋求幫助,請務必將你的想法、產品、計劃、目前的階段給對方說明白。我自認為還算比較熱心,這樣的郵件都一一回復了。
9、技術能幫到你什么?
觀察市面上流行的app,并不需要多厲害多高超的技術,他們抓住的是用戶的最不舒服的場景,提供最貼心的功能。同時,技術導向型團隊更多是“工程師”思維,為了實現功能而去做功能,缺乏設計和用戶體驗,用戶還沒體驗到該技術的厲害,就早已關掉應用了。
另外說一下,技術導向而成功的項目,一般具有2個特征:1是技術做到極致或行業內頂尖;2是面向的用戶群不是普通大眾,而是第三方開發商。清華的face++團隊是這樣的例子,他們擁有優秀的人臉識別技術團隊,他們把技術做成開放接口供其他第三方調用,這才是技術型創業團隊要好好參考的出路。
希望我的這些經歷能夠給一些想踏入互聯網創業的大學生一些啟示、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