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中外合作辦學專業有哪些?
中國海洋大學中外合作辦學專業有數學與應用數學、生物技術、食品科學與工程、海洋科學、法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以下是具體名單一覽表,供大家參考,由于專業設置可能會變動,正式填報時需要以學校最新公布的數據為準。
一、中國海洋大學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名單
學校經教育部批準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海德學院(中國海洋大學-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招生專業包括: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專業代碼:070101H)、生物技術專業(專業代碼:071002H)、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專業代碼:082701H)。
經教育部批準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海洋科學專業(專業代碼:070701H,中國海洋大學-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法學專業(專業代碼:030101H,中國海洋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專業代碼:080901H,中國海洋大學-英國赫瑞瓦特大學)。
上述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均納入國家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計劃,且學生在校期間不能調整至非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建議非英語語種考生謹慎填報。
二、中國海洋大學海德學院及中外合作辦學專業介紹
1、海洋科學(中外合作辦學)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專業是國內歷史最為悠久的涉海專業之一,在歷次海洋科學學科評估中均排名全國第一。依托中國海大海洋科學專業,本著“強強聯合”的原則,2014 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中國海洋大學與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合作開辦海洋科學(中外合作辦學)專業,這也是國內第一個海洋科學高等教育國際合作項目。
2、法學(中外合作辦學)
法學(中外合作辦學) 專業系全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經教育部批準與美國高校聯合舉辦的法學本科階段雙學位合作辦學項目,系中國海洋大學與美國百強大學之一亞利桑那大學的強強聯合,由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與美國法學院排名前50位的亞利桑那大學羅杰斯法學院合作運行開展。
項目通過教授中美兩國的法律制度,培養既通曉國內、國際法律規則,又具備熟練英語溝通能力的高端涉外法律人才。項目學制四年,由中外雙方共同制定培養方案,中外教師聯合授課。通過課程互認,完成雙方學業要求的學生將同時獲得中國海洋大學法學學士學位和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文學學士學位(法學方向)。學生經選拔可通過赴美交流的形式完成部分學業,也可以全程在海大完成美方課程學習并獲得雙方學位。
3、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中外合作辦學)
為引進境外優質教育資源,創新培養模式,拓寬人才培養途徑,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經教育部批準,自2020年起中國海洋大學與英國赫瑞-瓦特大學合作開辦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本科教育項目,采用“3+1”培養模式。
4、海德學院
海德學院是中國海洋大學與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合作共建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于2020年 4 月 22 日經教育部批準正式成立,現設生物技術、食品科學與工程、數學與應用數學三個本科專業。
學院堅持“中外融合、特色辦學”原則,結合中國和澳大利亞兩國教育優勢,通過引進優質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世界一流的師資和課程。使用國內、國外雙接軌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跨學科融合能力、邏輯思辨和創新實踐能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中國情懷的創新人才,提升學校國際化水平,推進學校“雙一流”大學建設。在中國海洋大學“通識為體、專業為用”的教育教學理念基礎上,采用具備新時代國際化特色的書院制學生管理模式。
學院堅持服務國家戰略及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學?!耙涣鞔髮W”建設,強化智能數據分析基礎、突出海洋和國際化特色,緊密對接健康產業、大數據產業人才需求。學院啟動建設中澳智慧海洋聯合研究中心,在大數據支撐下聚焦海洋生物和食品、醫藥等領域,在開展科學研究的同時,支持本科生參與國際聯合科研項目,提升學生的創新素養和國際化科研水平。
生物技術(中外合作辦學)
生物技術專業培養學生具備生物科學、生物技術方面扎實的知識和理論基礎;重視應用基礎研究和科技開發方面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訓練,培養學生運用生物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在生物信息學、生物統計學等領域有較強的定量研究能力,從而具備一專多能的跨學科整合能力;為本科生進行碩士、博士研究深造、以及在生物研究、教學、企業或管理行業就職打好基礎。
食品科學與工程(中外合作辦學)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學生在生物化學、微生物學、食品化學、食品工程等方面具備扎實的知識和理論基礎;注重食品機械與設備、現代儀器分析和食品檢驗方面的實驗訓練;重視食品營養學、食品安全與衛生學等專業知識教育;發展海洋食品開發、海洋生物資源精深加工技術的校本特色,培養能夠勝任食品科學與工程及相關領域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程實踐、教學和管理等崗位的復合型人才和海洋特色食品產業的卓越人才。
數學與應用數學(中外合作辦學)
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培養學生掌握數學、統計和數據科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具備運用數學、統計和數據科學理論和方法解決理論問題的能力,以及借助計算機進行數學建模和定量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能夠適應信息時代的發展、具有較強的持續學習能力和跨學科的整合能力,未來從事科學研究、教育教學、決策管理、軟件開發等工作的復合型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