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獎學金有哪些,一般多少錢?
本文是大學生必備網為大家整理的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獎學金、助學金、貸款等設置情況,包含國家資助、地方資助以及校內資助等政策,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有變動,以學校最新公布的信息為準。
1、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獎助學金設置情況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本專科學生資助政策簡介 | ||||
資助項目 | 資助金額 | 資助人數或比例 | ||
國家資助 | 國家獎學金 | 一次性獎勵8000元 | 根據市教委下達名額 | |
國家勵志獎學金 | 一次性獎勵5000元 | 根據市教委下達名額 | ||
國家助學金 | 特別困難3500元/學年,比較困難3000元/學年,一般困難2500元/學年,每年按10個月發放 | 根據市教委下達名額 | ||
國家助學貸款 | 根據學費加住宿費確定,每年最高不超過8000元 | 無限制 | ||
基層就業國家資助 | 補償學費或代償國家助學貸款,每生每年不高于8000元 | 無限制 | ||
服兵役國家教育資助 | 學費補償、國家助學貸款代償以及學費減免標準,本專科生每生每年最高不超過8000元 | 根據征兵部門下達名額確定 | ||
新生入學資助項目 | 200元生活補助金、500元災區慰問金 | 根據家庭經濟困難的新生人數而定 | ||
綠色通道 | 通過“綠色通道”辦理入學手續,暫緩交納學費。入學后,資助部門根據學生具體情況開展發放愛心大禮包(價值150)、生活用品一套(價值410元)、軍訓服裝一套(價值95元) | 根據家庭經濟困難的新生人數而定 | ||
、優先提供校內勤工助學崗位等措施給予資助 | ||||
地方政府資助 | 上海市獎學金 | 一次性獎勵8000元 | 全市共獎勵1000人 | |
本市農村基層涉農單位就業學費補償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 | 補償學費或代償國家助學貸款,每生每年不高于8000元 | 無限制 | ||
本市農村學校任教學費補償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 | 補償學費或代償國家助學貸款,每生每年不高于8000元 | 無限制 | ||
校內資助 | 困難補助 | 臨時困難補助 | 臨時困難補助發放標準為300元,500元,800元 | 根據發生突然變故或自然災害造成經濟困難的學生人數而定 |
特別困難春節慰問金 | 補助標準為每人100-300元 | 根據家庭經濟困難的新生人數而定 | ||
校內獎學金 | 優秀學生獎學金 | 特等1500元/人,一等獎1200元/人,二等獎600元/人,三等獎300元/人,按學期發放。 | 全校學生的31%左右 | |
校長獎學金 | 個人一等獎3000元/人,個人二等獎2000元/人,個人三等獎1000元/人;集體一等獎5000元/項目,集體二等獎3000元/項目,集體三等獎2000元/項目。 | 資助15-20項 | ||
勤工助學 | A類崗位每月420元,B類崗位每月350元 | 208個固定崗位 | ||
學費減免 | 根據學生家庭情況減免1000元-5000元之間不等; | 根據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人數而定 |
2、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簡介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創建于1953年,是新中國建立的第一所出版印刷類學校,中國出版印刷專業教育的搖籃,國家新聞出版署(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特色學校。2008年,學校在教育部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中被評為優秀。2010年,學校被列為國家100所骨干建設高職院校單位之一,2015年通過教育部和財政部兩部委驗收并獲得“優秀”等級。學校是國家高等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單位;是上海市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的首批試點單位;上海市第一批依法治校示范校單位。2017年,學校1名教師入選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申辦形象大使,學校助力上海獲得2021年世界技能大賽舉辦權。2018年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并獲得教育部“傳統技藝傳承示范基地”稱號。2020年,“分類評價”工作在上海“應用技能型院校”中再次以顯著優勢排名第一,社會行業影響力顯著提升。
近70年來為我國的出版印刷業培養了6萬多名高層次技術骨干和行業高級管理人才。學生連續三屆代表中國參加世界技能大賽,并分別在2013年和2015年榮獲第42屆和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印刷媒體技術項目銅牌和銀牌;在2017年和2018年連續兩屆美國印刷大獎中,學校師生勇奪其中15項最高獎項——班尼金獎(Benny Award)。中國印刷傳媒高技能人才正陸續從學校走向世界。學校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確定為第43、44、45屆世界技能大賽印刷媒體技術項目中國集訓基地,被授予“國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學校被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確定為“國家印刷出版人才培養基地”,連續五次被授予“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2018年3月,世界技能組織主席西蒙·巴特利受聘學校名譽教授,建立了“西蒙·巴特利中國技能研究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