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學,究竟讀什么?》,作者以一個同齡人,過來人的身份全面論述了學習,考研,就業,創業等多個方面的問題,觀點新穎而深刻,大膽而理性.下面只是總結的16條精華語錄。強烈建議大家到圖書館看看此書。
附:作者簡介
覃彪喜,2002年畢業于中南大學(原中南工業大學);先后擔任大學教師、房地產策劃師、IT項目經理,現任深圳市鴻儒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
1、 知識不等于能力。如果你的全部學識與才華都能通過google輕而易舉地搜索出來,在人人都會上網的年代,你的價值就等于零。
2、 中學需要“信”,大學需要“疑”。進入大學以后,當務之急就是趕緊從標準答案中解脫出來,從“信”的思維定勢中解脫出來。有運動員在得了冠軍以后竟然因為只感謝父母而被人詬病,理由是沒有先感謝黨和國家。這就是只讓人信的可怕之處,這就是標準答案的可怕之處。
3、 大學是用來讀的,不是用來玩的。如果你更多的時間不是在讀書,而是在吃飯、睡覺、談戀愛、玩游戲,你就不是在讀大學,而是在吃大學、睡大學、談大學、玩大學。
4、 從高考結束到大四畢業離校,滿打滿算也就49個月。你只需要用一張小小的便箋紙,畫一個7×7的表格,你全部的大學生涯就在這張不足0.004平方米的小紙片上。看看你的表格里有多少個勾、多少把叉,你就會清晰地知道那些已經永遠逝去的歲月是如何蹉跎掉的。
5、 天天讀爛書,遲早變成豬。一定要多讀好書,尤其要多讀原著。中國和美國差不多同等基礎的新生進入大學,為什么畢業時的學術水平卻有了天壤之別?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國內的大學并不鼓勵學生閱讀和研究原著。
6、 盡管每次網到魚的不過是一個網眼,但要想捕到魚,就必須編織一張網。
7、 如果把職業興趣簡稱為I,職業能力簡稱為A,職業前景簡稱為P,我們與某份職業的適合度簡稱為S,那么,職業規劃可以通過公式表述為:S=I×A×P。為什么是相乘而不是相加?因為I、A、P這三項指標中的任何一項都擁有一票否決權。
8、 我原則上反對大學生讀雙學位。至于雙學位與研究生享受同等待遇,這實在是流傳甚廣的一個誤區,因為雙學位完全不同于第二學士學位。
9、 核心競爭力是通過學分制選修出來的。中國的大學早已實行學分制,可我們的學分制并不是為了讓學生有選修的自由,而是為了讓學校進一步有賺錢的自由。當學分制不允許學生自由選修,那就是赤裸裸的偽學分制、冒牌學分制、山寨學分制、坑爹學分制。
10、 即使你沒有考上名牌大學,那也并不代表什么。這唯一能說明的就是:你在高考的考場上輸給那些考上名牌大學的人了。而人生的考場又何止高考那兩天呢?